农民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农民培训方法,是以农民为中心,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其自信心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农技推广方式。四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解决农村传统教育过程中农民被动接受知识、培训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从2014年起引入参与式、互动式的“农民田间学校”新型培训方式。几年来,围绕农业主导和特色产业,共开办农民田间学校5所,农民综合素质、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一、农民田间学校的定义
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采用非正式成人教育的方法,以启发式、参与式在作物整个生长季节进行的农民培训活动。培训分为3个渐进的过程,即先由政府和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做,再由农民主动参与做,最后发展到农民自己做。因为农民本身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乡土知识,而农民田间学校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经验交流、信息分享的平台,通过这种参与式培训,使农民的信息收集能力、田间观察能力和交流与分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真正成为当地作物生产管理的专家。
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运作是培训技术辅导员,由技术辅导员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民参与式研究和田间实践活动,把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学习课堂与农事活动、生产问题与专题研究、专家与农民有机结合,来达到让农民掌握技术和农民间传授技术,实现农业技术指数型放大扩散效应。
二、农民田间学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田间学校理念的引入和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始阶段。农民田间学校理念的引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9年,我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资助下在广东、福建、江苏和湖北、湖南分别进行了田间培训农民的试点工作 。但这仅仅是把原来的课堂培训转移到田间以示范或者展示的方法进行,对于参与式方法的应用,以及推广人员的选择和培训等等各方面都很不完善。1992年,我国派专家赴印度尼西亚考察水稻IPM农民田间学校,回来后效仿他们的做法,尝试性地在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开办田间学校。同时,亚洲开发银行借鉴FAO培训的新经验,资助湖北、山东开办棉花IPM农民田间学校。1993年,中国第一个水稻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在湖南省宁乡县开办,标志着中国第1所农民田间学校的诞生 。
第二阶段是农民田间学校完整模式应用阶段。1994年起我国南方水稻生产区10省32县开展水稻田间学校培训农民的试点、示范。截止2003年底,我国累计开办水稻田间学校3万多间,为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浙江和广东等省培训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600多名,稻农10万多人。
第三阶段是农民田间学校的创新发展阶段。农民田间学校不再仅仅局限于水稻种植,而是扩展到蔬菜、生猪、奶牛、马铃薯等多个领域。2005年,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署资助的资中县生猪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办,创造性地把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方法引进了畜牧领域;同年,北京昌平创办我国首个、也是世界首个肉羊田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不仅在培训范围上逐渐由种植业扩展至养殖业、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防止土地退化等多个领域;培训内容也从纯技术逐步扩展到经济管理、社区规划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培训方法也越来越丰富。
三、农民田间学校的特点
首先,农民田间学校强调的是农民的主体性。在之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中,专家是提供系统性建议和改进方法的人,农民只是被动地接收这些建议和方法。而农民田间学校却更强调农民的主体参与性,而专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
其次,农民田间学校是一个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在以小组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一些实验性的学习活动,如常规田间观察、小组分析等,加强农民与专家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互动。这些以小组为基础来开展的活动,更能激发农民学习的兴趣,并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最后,农民田间学校所运用的一些培训方法再也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法,而是更注重启发农民的思维,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游戏环节等,让农民积极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和建议,最终真正掌握某项农业技术。
四、农民田间学校的主要运作模式
先培训技术辅导员,再由技术辅导员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民参与式研究和田间实践活动,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培训方式,把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学习课堂与农事活动、生产问题与专题研究、专家与农民有机结合,激发其获取新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自学能力;在培训特点上,以实践为手段,以田间为课堂,重视动手、动脑、动口,提高农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固定授课老师、不固定教材,只设辅导员,一切活动以农民为中心,来达到让农民掌握技术和农民间传授技术。